atha yogānuśhāsanam ॥1-1॥
游历于沙漠与丛林之中的修行者向帕坦伽利请教道:“我阅读了大量古代先贤的著作,特别是他们关于超越感官认知之外的世界的论述,却发现这些论述所依据的证据十分薄弱,令人难以信服。他们未能提供如同亲眼所见般客观确凿的逻辑论证,而直观体验才能带来清醒的确信,开启通往解脱束缚之路。敢问大师,能否为我提供严谨的逻辑论证,帮我解除心中疑惑?”
帕坦伽利回答道:“当然可以。我将对此进行简要的阐述,虽然简短,但是会传达许多概念,同时运用合理的推理。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或有时间听长篇大论。冗长的讲述会使人很快就觉得厌烦,然后放弃。既然你问到了,那么接下来请听我说。你所寻求的真正的修行,它首先有因,然后有果,以及促成且承受这一切的主体。你应该对它们都有真正的了解,并批判性地审视各种学说,回应相关的观点。”
“修行不仅仅是行动,也包括了放下行动。如果你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智慧。修行在于把你向外界散发的注意力、能量等收摄回来关注自己的内在。它还在于控制心灵的各种能力,使它们不执着于非“我”之物,并使每种能力都能按你的意愿使用,完全处于你的掌控之中。这样的过程自然融合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练习。”
以上是来自于中世纪伊斯兰世界的伟大学者、被誉为中亚的“亚里士多德”的 Al-Biruni在公元1020年左右所写的瑜伽经注解:《Kitāb Bātanjali al-Hindī》中的第一问。
Al-Biruni借鉴了Vyasa的瑜伽经注解《Yoga Bhāṣya》以及很多当时未具名的注解,把瑜伽经经文及这些注解整合在一起,重新诠释,改写成对话问答的形式,问答的主题基本与瑜伽经平行,顺序也几乎与梵文版瑜伽经相同。这么做的目的,用Al-Biruni自己的话说是为了增加戏剧性及可读性哈。
有意思,有意思,的确如此,这可比其他几乎所有的瑜伽经注解容易读多了。因为其他的大差不差,都依着那套所谓正经的传统的经文注解方式:一句经文一句经文的讲,逐字拆解经文的梵语语法、词源、复合词,然后展开讨论。
本来想着2025年得疯癫一些,放飞的去写,但不知道为何竟然给自己挖了个深不见底的坑开始聊《瑜伽经》,所以又得正经一些。那假装正经好了,毕竟我也只是把各种版本的瑜伽经注解杂糅在一起而已。任何你觉得“是地是地”的部分那都是先贤们的真知灼见,“非也非也”的部分都是我个人的胡言乱语。
atha yogānuśhāsanam,第一句经文原意很简单,直译是现在开始讲解瑜伽。这可以说是一句废话,当然也可以要多深奥就有多深奥,背后隐含了很多很多东西。这也是所谓的Sutra(经)美妙的地方。 梵文Sutra本意是线、线索,把精简到极致甚至不成句的梵文词一个个串起来就叫做Sutra。瑜伽经如此,梵经如此,弥漫差经等等也是如此,据说是在没法书写的年代为了方便记忆。
既然留了这么多白,那么后人自然要填补,至于怎么填补,那就众说纷纭了。梵文更是如此,同一个复合词,不同的拆解方式,不同的变位就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Atha这个词之前已经交代了一些(参看这里),这个词的主要有两种含义:
- ānantarva 过渡,比如时间、生命、意识的持续变化,强调的是当下,当下已经不是当下。
- adhikāra 通常翻译为“权利”、“资格”或“能力”,这里指的是教师具备了教学的资格、学生具备了学习的资格,声明教学可以开始了。
很多注解者认为这里的Atha是第二种意思,但商羯罗在注解《梵经》(同样以Atha开头)时明确指出Atha的含义是ānantarva而不是adhikāra。帕坦伽利只是想表达他传播知识的愿望。这意味着学生有求知的欲望(jijñāsā)即可,同时帕坦伽利正好拥有学生需要的知识(jñāna)。
资格不资格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在,你身心都在当下这吉祥殊胜的学习时刻,如果你开小差了,那么具备多少高级的资格都没用。另外,具备很多资格意味着束缚,会让你自以为是。所以我个人把Atha理解为“归零”的咒语哈。还记得那些古早的可以发声的计算器吗?“归零归零归零归零”。
Anuśhāsana, 这个词由前缀“anu”和词根“shas”派生而来。“anu”表示某事物是承前继后的,有个传承一直在延续着的。“shas”意为“伴随着纪律的教学”,也就是在学习中是需要遵守纪律的。
瑜伽的所谓的知识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述,尤其是到了三摩地的领域,一说就破,而帕坦伽利在第一句经文里就强调瑜伽是通过代代相传的传承流传下来的,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层层往回追溯,必然有初代的那位老师,那这位没有老师的老师又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呢?所以我们只能承认,最初的老师必定是通过直接证悟获得这些知识。假如不是这样的话,假如有人没有解脱,也没有领悟终极实相,却试图传授解脱之学,那就如同盲人引导盲人。
那最初的老师是谁?最初的老师是Hiraṇya-garbha,金胎藏,几乎所有的瑜伽传承只要往上追溯都会到这同一个源头。不仅仅是知识,按梨俱吠陀,它是万物之始,是宇宙的开端,是开始的开始。
至于Yoga这个词,Vyasa注解这句经文时说,Yoga就是Samādhi。Vyasa 认为不管是来自于哪个词源(yuj, yujire, yujir),还是哪种梵文语法里的变位(被动、主动等语态),单独使用约束、控制、驾驭、连接、结合等等这些词,都不能完整的表达帕坦伽利的意思,所以他用Samādhi这个名词的动词含义来代表所有这些意思的总和。
也就是说,Yoga指的是任何为了达到Samādhi所作的努力、行为、过程。比如约束、收摄感官,驾驭、控制你的头脑,使它转向内在的自我,肉身、气身等层层融合,五感、manas融于buddhi逆向回到原初的prakrit等等。所有的在各个层次、次第上的习练及体验也都被包含在了Yoga这个词之中。一切皆是瑜伽哈哈!
克里希那玛查雅认为Yoga是一种Saṃskāra。Saṃskāra指的是某种持续的仪式、过程。这个词也很有很多意思,这里是指为人生不同阶段的目标做准备的过程、仪式。比如当孩子接近上学年龄时,父母必须为他做好从在家到与其他孩子及老师相处的准备。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状态切换,而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种Saṃskāra。
Yoga是一种Saṃskāra,它使我们能够实现我们最大的潜能。如果我们愿意,它可以使我们做好准备,并引领我们去向那、那、那……
如有兴趣也可以参看这篇:瑜伽是什么
快三千字了,这年头读到这里不容易哈,感谢你到这里。不管是滑下来的还是看下来的,谢谢你来到这里。到这里的现在,感受下自己有什么感觉升起:心动了?奇怪的知识又多了一些?这什么玩意儿?还可以嘛?胡说八道?
去感受下任何感觉的升起、隐去,留意感觉是从哪里升起的,又消散到哪里去了,留意一下它们的间隙。只是感受它们,没有答案,不做评判。
从《Vijñāna Bhairava Tantra》的角度,这么做可以直接把你带入冥想……
不管是被印度正统尊为天启的吠陀,还是奥义书、经书等等,那源头的真理变成 Ṛṣi (仙人、先知、圣人) 脑子里的灵光,再显化为思想,再转变成语言,再通过嘴或者文字表达出来,再经过不同人等的再次转述阐释,原意早就不存在了,或者说原意已经融入到世界的背景中,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再也无法还原抽离出来。原意重要吗,不重要了。
唯一重要的是阅读它们时产生的感觉,这个感觉只与此刻正在读的你有关,与作者无关、与别人无关、与过去的你无关,与将来的你也无关。体式练习、呼吸控制法练习、冥想也是如此,习练时都要有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被“众人”塑造出来的大师给的心理暗示,不是你依赖的老师给的心理暗示,不是自己给自己的心理暗示,更不是想象。怎么辨别?你会知道的,也只有你自己知道。
去读吧,去练吧……忘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