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瑜伽经之前,先来点数论哲学
नेति नेति

主流的叙事中,瑜伽派作为印度正统哲学的一个派别,它的理论基础是基于另一个派别,也就是数论派。其实并不需要区分这两者,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即可,胜论派和正理派也是如此。金克木认为,梵文典籍中论及哲学派别时大半都并没有列举六派,有的即使提到了六派,但却又和一般所认为的不同。

学界有种说法也认为现在所谓的印度六大正统哲学,在英国殖民之前,并没有这么具体的划分。这套分类方式是遵循着西方分门别类的逻辑。这没有对错,科学也许依托这种方式才能迅速发展。你我都享受着科学发展带来的便利。

但是到今天,这种太细化的学科分类已经成为一种障碍、一种束缚。按刘擎的说法:“现在的很多博士,只是在越来越窄的领域里知道得越来越多,叫做窄士比较贴切哈。”

进入瑜伽经之前,先来点数论哲学

回到印度哲学,就如世界上各种哲学一样,怎么来解释世界,怎么来解释自我是永远的主题,也许是唯一的主题。所以在进入瑜伽经之前,了解下它的哲学背景:数论哲学的世界观会有助于理解经文背后的意涵。

数论的关键在于“数”(shǔ 第三声),也就是数一数世界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数清楚了,真正的“参”明白了也就不“苦”了。苦、恐惧、焦虑都来自于未知,“鬼”为什么可怕,就是因为它不存在。如果我们搞清楚了“鬼”的成分,那么“鬼”也就不是“鬼”了。

数论哲学认为,有两种根本的成分:Purusha、Prakrti,它们本自存在,不生不灭,没来由的存在着,这是一个大前提,整个论述由此展开构建。至于它们为什么存在,它们是怎么形成的等等之类的疑问,完全不重要,因为探究这些问题对数论哲学要解决的人生三苦(依内苦adhyatmika、依外苦adhibhautika、依天苦adhidaivika)没有任何帮助。

佛学里有一个非常贴切的例子:房子着火了,当下唯一要做的就是赶紧逃出去,而不是去寻思火是从哪里生起的、起火的原因是什么。

基于Purusha、Prakrti,数论的宇宙观由此展开。这俩本来各自独立存在,有种说法是Purusha看了Prakrti一眼或是觉了Prakrti一下、心动了一下?反正就是“动”了一下,具体怎么样也不重要,于是组成Prakrit的三德(gunas)——Sattva、Rajas、Tamas的平衡态被打破,演化因此开始了。如下图,详细的演化可以自行检索。

进入瑜伽经之前,先来点数论哲学_2

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顺着这个演化路径演化而来,是由purusha、prakrit“结合”而成,purusha与prakrit的非实质性的、看似的结合、纠缠才导致了世间的苦,或者说purusha在prakrit中迷失了才导致苦。

木村泰贤说:心(Purusha)、物(Prakrti)两者的纠缠既是此世间迷误的结果,也是此世间中有情修行的道场。这才是数论学说的本意。然吾人不可忽忘的是,数论的学说只有放到其修行实践当中去考量,才能得到其本怀初衷。

那么怎么落到实践中?

斯瓦米韦达说:“尽管承认数论等所有派系的有效性,帕坦伽利感兴趣的唯一问题是:So What? 然后呢?所有探究(胜论)、推理(正理)、分类(数论)或研究吠陀经典(弥曼差)的实际意义是什么?人们如何才能真正的悟到并体验到purusha与prakrit确实是本自分离的,purusha(本我)始终是纯净、具足和自由的?为此,帕坦伽利从其他派系中借鉴了必要的部分,扩充并添加了原创理论,形成了瑜伽(Sankhyayoga)。”

所以帕坦伽利(编)写的《瑜伽经》的主题就是怎样通过实际的修行,逆着数论哲学的演化路径,一路消融回到各自的源头(Prati-prasava),purusha不再与prakrti纠缠,独自存在,所谓的kaivalya,不再入轮回,这便是离苦得解脱。

进入瑜伽经之前,先来点数论哲学_1

正如福伊尔施泰因所言:瑜伽的实践取向是种持续的力量,让驰骋在形而上学之上的知识分子、只专注于仪式的宗教分子脚踏实地。他所指的瑜伽并不仅限于瑜伽派的瑜伽,更不是大众认知里的等同于体式的瑜伽,而是广义上的瑜伽。如有兴趣可看一看瑜伽是什么?

对于《瑜伽经》,我个人把它作为形而上与形而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之书。它很实际,但又不是非常细化具体的,如果说它是一本修行指南,那也只是本总纲,是本方向性的指南。具体的实践是由印度多如牛毛的修行传承来完成,由此衍生出了非常非常多的习练技巧。无论你依循了哪个传承,都可以时不时的拿出《瑜伽经》来照一照,看一看路对不对,即便路是对的,也可以查验一下自己是否走偏。

任何经典、经典的注解、修行法门,也许都得带着觉知去阅读去习练,也就是心要在场,怎么在场,主动的去感觉就好,这样才会转化为适合自己的并内化到自己的内在。这也许才是经典存在的意义,与作者无关。

以上,仅个人的片面认知,别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