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rusha & Prakrti
नेति नेति

Purusha-Prakrti

好像有必要展开聊一下这两者哈。最简单直接的可以把Purusha理解为灵魂,Prakrti理解为肉身,或理解为意识与物质,心与物,阳与阴。

但是没那么简单,灵魂跟肉体之间的界限是什么,意识与物质之间的界限是什么,心与物之间的界限是什么?世界上一切显现的未显现的,抽象的具象的,五感可以感知的不可以感知的,哪一部分归为意识的范畴,哪一部分归为物质的范畴?还是意识物质本自一体、意识是从物质中涌现的?

数论是二元的,所以Purusha与Prakrit之间有明确的界限,Purusha是纯粹的意识,无染的,不生不灭,无形的,无无形的。而像自我意识(Ahamkara)(我怎么怎么样的这个“我”的意识),决策判断的能力(buddhi)、感知的能力(manas),情绪、欲望,色声香味触五种感觉以及我们的物质身体(五知根、五作根)、一切植物动物、微生物、锅碗瓢盆都属于Prakrit的范畴,它们是都由三种质性(guna):sattva, rajas, tamas组成,只不过是配比的不同。

Purusha弥漫在一切之中,但又不接触一切。每个人中的小purusha好像是从大Purusha中分出来的一部分,但又是全部的Purusha。

也许正是由这种二分的且认为purusha是纯净的而prakrti是束缚的观念演变出了印度某些苦行的传统:认为身体不重要,身体是苦的根源,甚至刻意折磨身体忽视身体以便让灵魂跳脱。这是一条分离之路。帕坦伽利《瑜伽经》讲的就是分离之路,但并不强调极端的苦行,尤其现代的解读,更会刻意的避免“苦”这个字。

而在Tantra的语境下,prakrit等同于shakti,purusha等同于shiva,世上一切都是shiva产生的shakti(能量)创造的产物,你我都是,所谓的解脱便是shakti回到源头与shiva融合,是一条融合之路。

在吠檀多哲学里,对应的是Brahman(梵)和Maya(幻、摩耶,同数论一样有三种guna),但是这个Maya与数论里的Prakrit有点不同,数论里的Prakrit是实际存在的,独立于Purusha之外,而吠檀多是不二的,不可能有独立于Brahman之外的东西存在,所以Maya不是有形的物质,只是Brahman的某种表现形式、某种过程,有如Tantra里的shakti。

从吠檀多的角度,我们这个现象世界是由Maya创造的,是虚幻的、非实在的,每个个体(Jiva)本质上就是Brahman,是永恒的,没有生老病死,只是被Maya蒙蔽、束缚,看似有个肉身,看似会轮回。

而在四部吠陀里,比如最古老的梨俱吠陀,专门就有一颂为《Purusha》,这也许才是它本来的含义。

Purusha/Prakrti,Shiva/Shakti,Brahman/Maya 这几个词会互相混用,不同的文本、语境下含义会有所不同。在奥义书里有,在往事书里有,在史诗摩诃婆罗多里有,在薄伽梵歌里有;也会经常听到,尤其是在瑜伽语境下,瑜伽其实已经融合了很多吠檀多、Tantra的思想,或者说广义的瑜伽本来就包含了这一切。

斯瓦米韦达说:“瑜伽就是用来调和各个派别之间的不同的一门哲学”,Vyasa在注释《瑜伽经》时给瑜伽下的定义:Yoga is samadhi。梵文Samadhi(三摩地)的意思就是彻底没有冲突的和谐状态。内外皆无。

所以,来点瑜伽么?